将幼儿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擦亮学前教育的公益底色
2021-12-17 13:20:20    河南日报

“强化政府投入的责任,为普惠性幼儿园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既是化解‘收费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幼有所育’的题中之义。”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教育部等九部门12月16日发布“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将达50%以上,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健全。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并把实现“幼有所育”列为“七有”重大民生问题之首。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和发展目标。强调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意味着普惠性学前教育正在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逐年测算入园需求”“补齐普惠短板”“健全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此次发布的“学前提升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财政支持和合理收费,解决好普惠性幼儿园“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问题。为此,“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尽快制订完善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的具体办法,可对非营利性民办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在合理核定办园成本的基础上,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近年来,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不断高涨,令很多家长叫苦不迭。因为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民办幼儿园理直气壮地要求“成本分担”,并因此不断提高收费标准。实际上,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绝不意味着高收费,更不意味着乱收费。对于各类民办幼儿园来说,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是避免高收费、乱收费的有效举措。此举的前提是,厘清成本分担中的各方责任。

因此,“学前提升计划”提出健全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要求各省(区、市)科学核定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成本,明确分担比例,统筹制定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合理确定家庭支出水平。对于学前教育而言,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是政府、幼儿园和家庭三方参与。强化政府投入的责任,为普惠性幼儿园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既是化解“收费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幼有所育”的题中之义。

学前教育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学前提升计划”的许多亮点,都是建立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基础之上。扫除了民办幼儿园生存的后顾之忧,健全管理顺理成章被提上议事日程,“幼儿教师实施全员培训”“完善幼儿园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落实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存在虐童等失德失范行为的幼儿园,年检一票否决”同属此列。保障幼儿园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的职业预期,明确教师资质、拓宽上升通道的同时,有必要确定从业禁止范围,及时清除“害群之马”。

将幼儿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意味着普惠性幼儿园有机会获得可靠的经费保障,而且意味着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核与监督,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有了财政支出的强力支撑,学前教育的公益底色会擦得更亮,“幼有所育”也将因此更有保障。(□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关键词: 幼儿园 学前教育 公共服务 普惠性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