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送专业人才到助力专业升级 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公”模式
2022-05-12 10:09:57    北京日报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 用职业培训输送专业人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其中,“职教20条”里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的学习成果表征一般是学历文凭,职业培训一般是各种资格证书、培训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

中公教育作为国内民办培训机构的代表,自2015年就开始布局职业技能培训板块。职业技能培训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是IT技能类,如软件开发(Java、Python等)、互联网从业(直播带货、新媒体与短视频运营、电商运营等网络信息安全、UI/UE交互设计、室内设计)、高新技术培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等);其二是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技术类培训;其三是传统领域的数字化提升类培训,例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等。

随着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公司近年来对职教业务相关板块加大了投入力度。一方面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号召,大力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内部项目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新职业教育方向进行探索与尝试。

■ 职业教育不只是输送人才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公教育发现,如果单纯地提供培训服务,输送专业人才只是职业培训机构助力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最基本的方式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还应该与人才培养的源头——学校建立合作,以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和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与高校共同培育人才。

为此,在2021年中公教育成立职教事业部,整合集团内部各职业教育业务板块,以职教连接、内容、社会责任为出发点,将整体服务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三端”需求建设,着力打造生态资源整合、智慧服务、产教融合、平台科研、教育服务“五位一体”的中公职业教育运营体系,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2022年,中公教育职教事业部更是通过实施“向上生长”,即根据当地职教情况,面对高校、企业及政府等方面开展业务,“向下扎根”,即在加大力度覆盖高校,与国内本科、专科院校建立深度合作,成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训体系的一部分。与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以及多所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开展合作。

以智能航空合作项目为例,2022年1月18日,中公教育与四川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不仅共建智能航空产业学院,还将形成以航空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科集群。根据协议,智能航空产业学院拟包含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交通运输、飞行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务方向)、飞行器动力工程(机务方向)、民航空中安全保卫、航空发动机装配、航空发动机维修、航空物流管理等专业。

还比如,中公教育以“共建产业学院”的方式,与汉口学院共建“汉口学院中公国际产学研基地”针对视觉传达与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艺术与科技、工商管理等专业,投入包含教学设备、图书教材、教学研发等,学校首个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建成落地。中公教育以“专业共建”的方式,与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和全媒体广告策划营销专业,与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与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共建了网络营销和软件测试专业,以及与株洲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电子商务专业。

2022年4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发布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南通过企业名单(2022年3月),中公教育共有90个项目指标获批立项。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50项、师资培训项目25项、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5项。

据悉,这是中公教育连续6年成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此次项目的再度获批,也再次印证了中公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同时也是相关部门对中公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工作的肯定。

业务发展的同时,中公教育不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22年3月,中公教育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旗下的华夏云课堂就“辅助培养残疾人康复或预防的专业教师人才培训项目”签订了协议。该合作项目中,中公教育运用多年的教师培训经验,并结合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熟的培训体系,辅助云平台培养残疾人康复或预防方面的专业教师人才。

■ 线上线下为行业发展赋能

随着5G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传统的线下培训到利用互联网方式改造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成为“后起之秀”。

其实,中公教育实施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经营探索方面已持续了15年以上,近年来更是增加了数字化经营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中公教育不仅积极布局搭建依托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基础之上的智慧教学平台、3.0版交互式直播教学平台、教育私有云平台、新一代智能学习分析引擎,并依托领先的在线规模化研发和在线综合服务能力。凭借多年的线上技术优势,中公教育近期还推出中公优职泛职业提升平台,以“互联网+”“智能+”培训新形态,为大学生等主要群体提供副业兼职、新职业、职场软技能、专业技能、兴趣爱好五大类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其中,首次推出的宠物美容师、配音、摄影、插画等多类体系化在线课程,满足了当前国家倡导“灵活就业”背景下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需求。

随着我国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为了新时代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要求。为此,2021年7月,中公教育携手腾讯教育在产学合作、云计算、内部协同、用户连接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联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育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2021年8月,腾讯课堂更是联合中公教育首次发布了“人工智能薪选课”,围绕爬虫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深度学习工程师四大培养方向,为有志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提升自身技术的学员提供方向多元、设计科学的专业课程,助力他们提升职场竞争力,实现职业新发展。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新职业教育法不仅理顺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同时,还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也能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越来越多元。可以预见,修订完善后的职业教育法,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重要法规的规范、引领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此,中公教育表示,将在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助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与合作方的实际需求,针对双方的“痛点”问题设定具体合作项目,以精准合作扩大对接面,建立互利共赢的动力机制和双元协同的实施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标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用工实际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继续增进资源共享,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从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提升校企合作能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类型更多的“产教共同体”,助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文/顾昕昕

关键词: 专业人才 职业教育 中公模式 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