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语文成绩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介绍
2022-05-27 14:34:36    鳢鱼专利

我们家长经常认为,孩子很聪明,但是身上有些小毛病:粗心、毛毛糙糙、学习不积极。老师也会和家长反馈:孩子上课也很积极,就是这个学习态度问题需要家长抓抓紧。作业写得乱七八糟,家长不管,老师可能也管不了。但是孩子在其他问题上是优秀的,聪明、有礼貌、关爱同学,你也不能说这个学生需要特别关照。人无完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那些表现,大部分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家长在低年级段,没有帮助孩子练好基本功,导致想把语文成绩从70分提高到90分非常难。家长也很困惑,老师反复强调的基本功到底是什么?语文为什么要把基本功打扎实呢?

语文学习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书写的规范、对生字词的理解、背诵能力、主动阅读、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如何运用好词好句、如何把阅读积累的素材变成一篇优秀的作文……这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能力,都是我们的基本公。生字词的把握不牢,直接表现为作文不会写、写作业中错别字连篇,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不足。毛毛糙糙、粗心的问题也与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有关。那么想把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打得扎实一些,对于平时工作很忙,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又不够的家长,该如何做呢?在日常辅导中,我们要培养自己怎样的辅导经验呢?让孩子把语文基础学好,家长不光要从提分上入手,还要从孩子的学习信心和家长的辅导理念入手,小岛老师分享3个方法,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借鉴。

1、学习得“火候不到”,也很难练就基本功

很多家长都会困惑,自己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上心,每天盯着学习,辅导功课,可是到头来老师还会说,孩子的语文成绩基础不好,请家长抓好基础。明明孩子也很努力,家长更不敢掉以轻心,基础还是不好,家长辅导得也很痛苦。也有家长说,孩子并不是学习能力跟不上,而是还没有学习开窍,好像哪一天打开了“任督二脉”,孩子突然自己就会学习了。真的会有这种“玄幻”的事情发生吗?显然这是家长的幻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上表现不足,能力跟不上,其实都是火候不到,家长没有遵循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如果你等一等孩子,给他们一些空间,基本功是可以打牢的。

那什么是火候呢?家长如何把握火候呢?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70分成绩的孩子,在生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理解上是非常差的,听写10个词组可能会错一半以上。家长也会用惩罚、抄写的方法,帮孩子来记忆最基础的知识点。但是似乎没什么用,孩子该在考试的时候错还是会错,不明白不理解不会写,让不少家长放弃了70分成绩的孩子。家长通常会和老师说,实在管不了了,家长在教育中也是新手。学习的火候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学了第一单元的课文,把握第一单元的生字词,20个生字词,每天听写和抄写,要求不能出错,家长报听写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最多错1个生字词,在这样的“火候练功”中,家长才能逐步找到孩子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去提高他们薄弱的学习能力。

2、日常的点滴练习,家长一定要抓紧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每天复习生字词和课文,抄写课后的生字词表,背诵和默写课文,就是在练习基本功。从70分到90分,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就是一定量的抄写和记忆,加上家长的耐心和坚持。所以日常的点滴练习,家长一定要抓紧。生字词反复听写和抄写,背诵重点的句型和课文,让孩子通过边读边理解,都是为了熟练掌握生字词这类最基础的知识点。比如每天听写10个生字词,要比一周听写30个的效率更高。多读课文和理解课后的问题,通过预习和复习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孩子抓学习,去体会文章的重点,掌握阅读能力和方法,这才是家长在日常辅导中帮孩子做到的事。

有的家长会问,课本里的生字词在家听写的时候,孩子也能写对,为什么在学校、在考试中就写不对呢?这是因为在家的学习态度相对太放松了,缺少压力的基本功也会漏掉一些问题。从70分到80分,我们抓基础类的内容,纯粹是死记硬背,作者的朝代、代表作、课后问题的意义。家长在辅导作业的时候,都应该一一帮孩子把这些问题解决好。通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详细到每一个问题和课文中的每一句话,孩子在应对基础内容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

3、语文学习的积累是没有速成的

家长经常问到的辅导方法就是:孩子基础太差了,语文70多分,要怎么才能提高?最好是越快越好,自己付出精力辅导了一个星期,希望看到一年以上的学习结果,那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就是老师也不能保证,本学期教学结束后,学生的基础能力是可以完全达标的。语文学习的积累是没有速成的,家长如果不能付出一个学期、一整年甚至是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习指导和耐心,孩子是很难实现70分到90分的跨越。

也请家长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基本功不在某一个时间段的攻克,而是在一朝一夕的练习。只有把语文的基础练习沉浸到每一天的作业和学习中,我们才能见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关于从70分到90分的语文成绩提高方法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作者心情。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初中语文阅读中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

(1)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

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仿写句子:仔细分析例句格式。

仿句有十个切入点:一、话题;二、句式;三、修辞;四、结构;五、衔接;六、表达;七、手法;八、逻辑;九、情感;十、色彩。

要求: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

(3)语句含义、作用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

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

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

(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

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

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

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

,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评价语言特色记叙文

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说明文:准确、简洁、富有传播力;议论文: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

总结: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二基本格式:

①赏析“主题思想及其表现”的常用格式:

a、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是《……》的主题.

②赏析艺术手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手法+表达效果)

③构思技巧:

a、……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

b、《……》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

三、主体部分基本要求:

①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点分析.②边叙边议.

③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④适当提段.

四、总结段基本要求:

①再现观点

②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一)主题思想:

立意深刻独到,鞭辟入里;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意境深远.

(二)构思技巧:

构思,是作者对自己将要动手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设想。构思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作品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体裁、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判别。常见的鉴赏角度和术语:

①从立意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开门见山、见解独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形散神聚、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托物言志、寓言寄意、对比反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擒故纵、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等。

关键词: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背熟48个公式 语文考90分以上的秘诀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