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微组织”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2-12-02 09:46:42    中国教育报

张岩 万娟 陈林 曹志成


【资料图】

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以教师科学研究与学科竞赛互利互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助,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组织学生成立了软件研发小组、电子设计小组、虚拟仪器小组、航模小组、EDA小组、ACM小组等35个小型微型学习组织(简称“小微组织”),参与学生500余人,其中大二、大三学生占参与学生总数70%以上。经过近10年建设,小微组织已经形成较好的传承和良性循环,初步构建了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考级考证、专业技能竞赛三大平台。学院重点建设的软件研发、电子设计、智能软件、程序设计等小微组织配备了近50名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稳定在300人左右,是参加A、B类学科竞赛和高级别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主要力量。随着小微组织建设不断深入,教风和学风改善成效显著,并取得一系列成绩。从2020年初到2022年6月底,合计获得A类学科竞赛奖19项、B类学科竞赛奖227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项,600余人次获奖。十年磨一剑,既积累了成功经验,又涌现出一批可亲可敬的教师和勤奋求学的学生。学校第三批优秀教学团队“程序设计基础课教学团队”指导的小微组织就是典型代表。

“蓝桥”梦圆:坚持以赛促学

蓝桥杯大赛,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信息工程学院从2015年开始组织学生参与赛事,以赛促学,参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从异地奔波参赛,到本校设立考点;从当初的零星自发参赛,到现在的百余名选手规模;从当初的教师和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成规模成体系按知识点准备比赛,小微组织的比赛水平更加专业。从2015年4月至2022年3月,程序设计基础课教学团队指导的小微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00多项,其中国赛奖项8项、省级一等奖9项。团队在以赛促学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C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一流课程及校级思政示范课程。

团队成员石鲁生副教授介绍,蓝桥杯是实战演练,也是国家A类赛事,学生一旦获奖,就相当于获得了知名IT企业的“敲门砖”。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比赛还给学生带来自信。一名原本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拿到省赛一等奖后自信心增强,学习劲头大增。参赛学生也带动了全院的学习气氛。专心致志地投入,目标坚定地奋斗,成为学院亮丽的风景。

“绣花”功夫:精选学习资源

团队成员梁凤兰副教授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从超星平台搬到中国大学慕课,让更多有意愿加入小微组织的学生共享优质资源。“视频资源多,习题总量大。”梁凤兰介绍,“一道题得录入题干一遍,4个答案各一遍。”闫伟、王超超、郑步芹、吴丽娜、王璐等教师密切配合,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辛劳与执着。

“制作视频,要一帧一帧做,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精细打磨,努力做到视频里没有一句废话。”团队成员王海燕老师说。C语言、数据结构两门课,王海燕靠自学,“绣花针”一般制作出视频。团队教师共同的感受是学生的提问更有深度,也更加“超前”。“本来是下一个视频要说的问题,本堂课学生就问出来了。”王海燕说。自发选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人数已超千人,广受好评。

“学助”给力:突出学生主体

在小微组织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课教学团队”注重发挥骨干学生的学习助理作用。程序设计实践操作强,如果学生不反复编码、调试、运行,那么学习的高阶性、挑战度将无法提升。为切实解决问题,程序设计教学团队自2017年起,先行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中试行“学生助理制度”,辅助其他学生学习。在学校教学安排上,每周三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助理牺牲休息时间,到机房与教师一起辅导学弟、学妹,耐心细致地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样的制度执行延续至今,产生了明显成效。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一名大一学生刚学完程序设计课程就获得蓝桥杯省赛三等奖,2021年,大一学生参加蓝桥杯省赛获奖人数增至7人,其中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

实践证明,加强小微组织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通道。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坚持以生为本,不断完善组织建设体系,优化路径设计,提升育人效能。

(张岩 万娟 陈林 曹志成)

关键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